锈蚀的分类
1、壳。也称为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
2、锈。薄锈指单层锈,多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禄锈,比如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以绿色为主,也有一些青铜器表面的薄绿锈体中混杂有蓝锈、黑锈、土锈和红锈。薄锈多出于青铜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而青铜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浓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当稳定的。这就是宝鸡眉县窖藏出土青铜器表面锈蚀薄,甚至在有些青铜器表面没有任何锈蚀,显示出青铜金属光泽的原因。
3、锈。厚锈多出自北方地区,以河南安阳地区出土青铜器最为明显。厚锈层次多,锈色多样,在最底层的皮壳上面通常分布有红锈、浅绿锈、深绿锈、土锈等锈层,锈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而且锈体坚硬。
4、锈。发锈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锈蚀的性质
1、害锈。通常把化学性质稳定锈蚀称为无害锈,皮壳和一些质地坚硬的锈蚀,如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绿色或蓝色的碱式碳酸铜等均属于无害锈。绿色锈体在5倍放大镜下观看,绿锈晶莹剔透犹如翡翠,有透明的感觉。
2、害锈。青铜器有害锈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CuCL)和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碱式氯化铜是青铜病粉状锈的主要成分。粉状锈质地酥松,呈粉状浅白绿色。这种锈的危害性极大,可以把青铜器腐蚀成一堆铜锈,又被称之为青铜器的癌症。另一种有害锈就是发锈,这种锈由内向外发展,能把青铜器纹饰顶起来,而锈泡一旦脱落,就会在青铜器表面形成坑洞,这两种锈都会对青铜器基体和纹饰造成较大的伤害,严重破坏文物信息。因此,粉状锈与发锈是青铜器保护和锈蚀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锈蚀去除的原则和方法及防治
对于无害锈,在不影响研究铭文、纹饰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这些青铜器表面无害的皮壳和红斑禄锈体现了文物的历史沧桑感和美感,而且化学性质稳定,不应该去除。
对有害的发锈处理时,应先对青铜器进行干燥处理,然后涂抹青铜器封护剂进行渗透,使发锈部位与外界空气隔绝,同时还要把青铜器置于温湿度可控的环境中,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于粉状锈的处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剔除法和置换法两种。剔除法是用工具或机械把器物表面的粉状锈剔挖和清除干净,然后用树脂胶填补随色。置换法是用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青铜器,把氯离子置换到溶液中,然后清洗封护。有关青铜器锈蚀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铜器在埋藏的环境中,无论是处于南方的潮湿饱水或是北方的干旱缺氧环境中,在底下几千年后出土的文物大都没有青铜病,粉状锈的产生出现青铜器出土以后。这是由于青铜器出土后原来封闭稳定的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处于更为复杂的大气中,加之保存条件欠缺,最终导致青铜病害粉状锈的产生。
因此,预防青铜器粉状锈的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是给青铜器提供一个温湿度可控的环境,相对湿度要低于35﹪。也可以在青铜器表面涂上一层封护剂,使其与空气隔绝,切断腐蚀源,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