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收藏杂项 > 金石篆刻 > 金石篆刻的简介

金石篆刻的简介

印章的起源: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印模。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印玺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走向世界,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以研习金石篆刻著称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因靠近西泠桥而得名,故而被称为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传承意义:西泠印社自建社以来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致力于印学理论、篆刻、书法、国画、鉴赏与收藏等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总结出相当的学术成果。同时,西泠印社在十一次社员大会后组建了印学理论及社史、篆刻、书法、国画、鉴赏与收藏五大研究室。现有社员300余人,遍布海内外。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西泠印社却开始沉寂。西泠印社下属5个实体,只有一个印泥公司勉强维持,出版社因故关闭两年,其余全部入不敷出;位于西湖边黄金地段的杭州书画院靠门面出租维持,西泠印社的社址包租给别人开小卖部卖起了藕粉。诺大一个西泠印社,就靠仅有的一点租金在维系运营,员工发不出工资,只好靠银行贷款。面对窘境,近几年来,迈入新百年的西泠印社正不断改革创新,呈现艺术与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逐步走上自主、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系列庆典活动成功举办,“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发展规划全面实施,2005年举办了“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金石篆刻的学术研究
返回首页

相关链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