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赏石美学逐渐向“形、质、色、纹”转移,过去在传统赏石中处于劣势的画面石开始异军突起,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赏石流派,与造型石、景观石在当代赏石文化中鼎足而立。
画面石又称图案石或纹理石,高品位的画面石与人工书画作品几乎难分伯仲,它比三度空间的象形石和景观石更容易受到书画艺术的影响,故玩画面石的人对中国画的相关知识不可不知,并有效地借鉴和运用书画艺术中的合理成分,使观赏石由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以画面石中的文字石为例。文字和书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负载生命信息的一种语言符号,后者是借助情感和想像来讴歌生活的一种艺术。观赏石中具有书法韵味的东西肯定是文字,但石头上出现的文字却不一定都能称作书法。诚然,石头上负载价值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艺术在美学价值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北京黄俭先生藏有一方“寿”字石,石上显现的是一个黑底红花儿的草书“寿”字,由天然矿物元素沁成的红色点线,就像一些随意抛洒上去的鸡血,由血花溅成文字。这种书法文字石虽为天工,宛若人作,充满了无穷的书法艺术韵味。
然而达到这种酷似程度的石头毕竟只是少数,何况酷似只是一种类似,观赏石既有类似书画艺术的特征,又有石头自身的“石理”“石性”,完全按照人工艺术条件去苛求它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求得二者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即使画面形象不够完整,多几笔或少几笔都属正常现象。但石头一定要有艺术性,缺乏艺术神韵的形象画面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样的观赏石很难产生艺术意境和情感色彩。
同样,在画面中具有艺术生命的石头肯定要由一定的画面来表现,但出现的画面却不一定都能达到艺术的高度。画面石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某种思想简单的传声筒,它应通过具有情感和想像为特征的鲜活形象来得以表现。
根据艺术真实产生的中国画,既有表现具象美的工笔画,又有表现含蓄美的写意画。工笔要求浓墨重彩,纤毫毕现;写意要求简约传神,对物象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以齐白石画的一幅工笔虫草图为例。图中的螳螂和蟋蟀画得极其精工,那只高高在上的螳螂张牙舞爪、瘦骨伶仃。蛰伏其下的蟋蟀怒目圆睁、憨态可掬,二虫的翅膀均像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样,具有一种轻纱般的透明感,四根触须拉得又细又长,仿佛跟真的一样。观赏石《轩辕树》也具有这种工笔写意的特征,整个画面不仅体现了黄金分割的布局要求,虚实相生、动静相宜,而且“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柔韧的线条像春蚕吐丝般不绝于缕。艳红如炽的根须如同毛细血管一样蜿蜒蔓生,比齐白石的工笔虫草图更为纤毫毕现。
目前能见到的观赏石中,除少数具有工笔写意风格的石头外,大量都是比较粗犷并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形石。这种石头的美学价值较之前者更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鉴赏的误区,在这个问题上观赏石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不能忽略意形石,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揭示,写意画高于工笔画的成就,北宋梁楷的大写意简笔人物画被公认为历代中国画坛登峰造极之作。观赏石中的简笔画与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异曲同工,均为以意写形,以形传神。意形石较之梁楷的画面更为古拙天趣而无矫揉造作之感,更加酷似晚周帛画、汉墓壁画。而且比它们更多地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强化了主观情感渲泄的作用,因而不是艺术,胜似艺术,具有高于艺术的非凡价值。
二是严格地把握意形石“意象”的度。要求既简约又传神,所谓简不是简单,而是由繁入简,炉火纯青。
“意象”就是以意呈像,它的基本要求是神似大于形似,它不是强调用形式来表现内容,而是反过来重在用内容影响形式,这是它与工笔写意的根本区别,也是难度比工笔写意更大的一个原因。所以意中没有像,意中能不能出神,便成了矛盾的焦点。一般人认为艺术感染力就像让人触电,意形石中大于形似的东西如果让人感到苍白无力、打不起精神,那就要格外小心,问问自己是否误入了“南郭先生”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