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纸币主要分为官方和民间发行的两大类。普遍观点认为,官方纸币是清代末期咸丰年间开始发行的。有关史料记载,顺治刚入关的时候,发行了叫做大清顺治宝钞的纸币,但只见了文献记载,未见过实物,现在还不能肯定尚有此物否。
清政府对纸币发行的态度是谨慎的,他们曾认为,纸币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国家正式的货币制度。但是,由于清末围剿太平军使军费支出浩繁,财政窘迫,筹划艰难,清政府无奈在咸丰三年(1843年)二月和九月上谕户部,正式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从壹两、叁两、伍两、拾两、伍拾两发行,一直流通到咸丰十一年,因为当时公私款项和纳税都用这个票,到后来就随着流通开始贬值了,后来,民间和官方都在尽量避免使用户部官票,所以它自然地就被淘汰掉了。
大清宝钞则是以制钱为单位,分伍佰文、壹千文、壹千伍佰文、贰千文、伍千文、拾千文、五拾千文、佰千文共八个面值。当时清政府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在使用时,在政府各种支出和税收中搭收一半银票,但因为各地不认真执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间低价收购充抵关税,使钞票迅速贬值成为政府累赘,到了同治元年就停用了。
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开始向朝廷申请创办了第一家官商合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它是一个半官民间提款的商业银行,它要早于官方。大清户部银行在光绪三十年开始成立,三十一年的时候开始发钞,只做出了龙图载沣头像那张纸币的样币,没有发行流通。后发行使用了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纸币。在清代除了官方户部,其他省份也开始了成立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