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国装饰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明永乐和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了中国和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与南洋和印度洋沿岸诸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海外的各种珍稀材料(象牙、犀角、紫檀木、黄花梨木)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民间的象牙雕刻业也获得发展的机会。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市民文化和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在文人雅士中兴起一股书房案几上陈设清供珍玩的风气,以金、玉、石、竹、木、牙角等材料雕刻成的小件文玩遂成为文人雅士所钟情之物。不少人不仅收藏、品玩牙雕,甚至还亲自参与文玩的设计,一批批立意清新、格调高雅作品问世,形成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富有独创精神的牙雕工艺风格和流派。像鲍天成、夏白眼、朱小极、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朱三松和濮仲谦文人人,对象牙雕刻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皇室在官府设置专门的制作竹木牙角雕等工艺品的机构,从民间网罗当时著名的工艺高手入宫,制作符合皇室口味的工艺美术品,使之形成体现皇家风范的或具有皇家这气的宫廷艺术风格流派。再次,明末清初,大批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在传统宗教与商业往来的同时,也带进了西文文化,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中国艺匠们对西文古典主义美术的了解。在中古美术的比较和借鉴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吸收西洋艺术成果的牙雕作品,如与西方文化接触最早的广东地区,广州牙雕中就有一些属于这种类型的牙雕。
明代中叶起,竹、木、牙骨、犀角等类雕刻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象牙雕刻工艺比以前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更为迅速。在小型的象牙摆件中,形制奇特、雕镂精美的雅玩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为了平衡精神生活,也涉足了工艺雕刻的领域,并直接投身于竹木牙雕,创造了具有书卷气息的雕刻艺术品。他们还经常搜集一些小件雕刻器物摆在几案上与文房四宝一起作为清供,把玩、观赏。在雕刻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借鉴,标新立异,将当时的象牙雕刻艺术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一派新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