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铜器铜雕 > 造像 > 造像记的艺术价值

造像记的艺术价值

一般而言,造像记是以其书法风格方面的艺术价值最受人称道。其中,主要又以西元5-7世纪,即北魏后期至唐代前期的作品最为重要。另外,该阶段造像记整体的造形设计也充满装饰之美,其雕刻也体现著时代的精神与气息,故应给予关注。

如前述,中国早期的造像记多附于龛像台座或背部。由于仅作记事之用,制作者又多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工匠,故其书风大多鄙拙粗陋,不受重视。但是其中也有制作精美,在书法风格与字体方面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如现藏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北魏天安元年(466年)《曹天度造塔铭》即为一例。其为隶书体,而横画在左右两端如中国宫殿之飞檐形式般对称地翘起,又是针对汉隶的“蚕头雁尾”笔法加以夸张变化的结果,具有强烈装饰感。而整体强调出锋、方截的笔法,充满尖锐外形的笔画外形,以及线条之间满是冲撞感的风格,又给人豪健雄强的审美印象。西川宁等学者认为这一类北魏早期造像记的书法与当时南朝流行的二王书风截然不同,是北魏继承北方“五胡书道”传统的佳迹。反映出中国北方在长时期受外族控制下,文字隶变脚步较慢的实证。其书风与书体,体现出当时特殊的时代和地域精神。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汉化达到高潮,书风随之变化,龙门石窟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造像记的书法在清代干、嘉以后因金石学和碑学兴起、受金石家推崇之后才受到世人注意。龙门造像记就是此时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访拓始显于世。清代金石学家多重视《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又增为十品,继至二十品,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黄易所选的《始平公》等四品最为著名。

《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对于北朝碑刻书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到书家应以“万毫齐力”“五指齐力”的用笔法来学习。而今人沙孟海则批评这种“凡碑皆好”的态度,认为这些造像记的书风特征是因刀刻所致,与笔法无关。其实,无论这些造像记碑刻表现的是笔法或是刀法,就书史研究的角度而言,它们已经被公认是北魏书法进入高峰期的作品,并且在汉化政策下出现了南朝化的倾向。

随着人们对于造像记的重视,隋、唐时期出现了由著名书法家为造像记书丹的风气。透过名家书丹,保证了造像记书风的高水平,也让唐代的造像记书法在当时便被纳入书法史中的典范。其中最为著名者,即前述由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596-658)所写的《伊阙佛龛碑》。其实,此碑与其它唐代楷书相较,仍是以横平竖直、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为结字特征,故隶意甚浓厚,和《孟法师碑》相近。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皆八分之遗法。”

便是注目于其雄伟俊逸,认为这是继承北朝揉合楷、隶风格的美感。但是,褚遂良虽被称作北朝书风的大师,但与北朝书风又不尽相同。此碑所见之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造形仍充满了优美的弧线,而非北朝造像记中截直方锐的效果。线条中具有柔和、深沉、细腻的律动,立意准确讲究著典雅,以此超脱于北碑。《伊阙佛龛碑》的书风适应了人们对圆融与自然之感的喜爱,并与其晚年之《三藏圣教序》的笔意相通。故清人刘熙载《艺概》评:“兼有欧、虞之胜,至《慈恩》《圣教》拟之。”

除书法之外,在碑形方面,如前所述,其装饰纹样、题材之雕刻不但继承汉碑传统,更随时代演进而有不同的设计,因此也充份体现不同时代的雕刻风格与美感。例如曾布川宽便依据《伊阙佛龛碑》碑形、位置的设计,配合了其它条件,重新考定了龙门宾阳三洞的开凿年代。而冈田健也利用《三藏圣教序碑》上佛、天人、神将等装饰母题的雕刻风格,研究初唐长安地区的佛教造像所受6世纪末的北周、7世纪末的西域雕刻的影响。由此可见,碑形造像记的艺术价值实为佛教雕刻与书法二者结合的结果。

上一篇:佛造像的特点   下一篇:造像记的渊源与发展
返回首页

相关链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