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中的奇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发现的艺术。从美学角度讲,它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艺术享受。这是奇石美的本质特征。然而,整个审美过程绝不仅仅局限于“发现”,还在于创造,这种创造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奇石离不开架座。可以这样说,任何一块好石头,即使我们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去看待,都只能算是个“半成品”,它还需要创造。就像中国画的装裱一样,这种创造就是采用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底座,将它的艺术感染力尽可能完美地烘托出来。直到这时,它才能被称之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譬如一只奔腾的马,要表现它的气势,它的姿态和它的动感,给它配上回文座或是鼓钉座,显然是不伦不类的。但倘若配上云纹或是旷野中深浮雕的树木和花草,整件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就凸现出来了。再比如有的石头上某个部位,尤其是下面有一处明显的缺憾,或是呈头重脚轻的尖底面时,都需要在配座过程中加以巧妙地掩饰。或用一朵浪花,或用一个突起的树干去遮挡,也可以利用木座的波浪起伏和凹凸隆起来增加其整个石体的稳重及平衡,这都是架座构思中很重要的环节。没有这些艺术性的创造,奇石的审美价值就可能要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奇石整体很好,可偏偏在其角或面上磕碰出一块刺眼的硬伤,对于这种小小的瑕疵,需不需要动一下。还是尽可能地依照原貌去稍作修饰为好。这种修饰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浑然天成而减少遗憾。就像故宫中对于古画的揭裱,揭裱的过程中需要修补,但这种修补并不是做假,而是变残缺为完美,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那种大刀阔斧,甚至用化学腐蚀的方法来刻意造假,具有本质的区别。
自然的奇石往往独成一种艺术和情趣,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局限了对奇石的创造思维,要知道有时外在的组合也不失为一种提升其价值和意义的方法。奇石和奇石可以组合,奇石和其他物品也可以组合,而组合后的作品往往可以带给人另一番审美享受。比如一块阿拉伯数字“20”的奇石,本身意义不大,但恰好又有一块阿拉伯数字“08”的奇石,将他们放在一起就正好构成了“2008”的图案。如再加上奥运会五环标志,以及北京奥运会会徽,那么奇石所体现的艺术则包含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奇石是一种自然的产物,但是要把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上升到一种能够怡情说性的艺术层面上,就不可能与人类的艺术性创造完全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