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9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9.5米。该馆的设计者邢同和先生对“天圆地方”的阐释是:“上海博物馆的‘天圆地方’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现开设11个专题陈列馆和3个特别展厅,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和绘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玺印、雕塑、玉器、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暂得楼藏瓷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特别展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特别展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特别展厅。
交流成果: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种展览115个。其中有的是反映馆藏特色,如“明清书法展”“历代绘画展”“玺印篆刻展”“丝织刺绣印染工艺展”等;有的是反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成就,如“文物博物馆10年成就展”“刘靖基捐献书画展”等;有的是各省市博物馆来沪展出的珍藏文物展览,如“敦煌艺术展”“湖北省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镇江吴文化考古成果展”“江西省新干县商墓出土文物展”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上海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参观陈列;70年代开始组织专业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和国外来沪展览;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积极开辟对外文化交流新领域,组织出国文物展览、中外联合展出、文物借展、中外合作出版、交换出版物、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使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发展。
1980年开始组织了“上海博物馆珍藏中国青铜器展览”“中国青花瓷器展”“中国书法名品展”“董其昌世纪展”“上海博物馆珍藏工艺品展”“上海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珍品展”等34个,分赴美、日、意、法、联邦德国、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典和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国外学者、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欢迎。“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休斯敦、华盛顿四城市展出时,观众达82万人次,并获得美国姊妹国际协会和读者文摘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特别成果奖”;在休斯敦展出时,布什总统夫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宣布该月为“中国文化月”,休斯敦市长发给随展组“休斯敦荣誉市民”证书。“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在意大利米兰展出获得轰动,法国里昂市政府向中国驻法大使馆再三要求在米兰结束后转里昂展出。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专程组织专家和研究生赴里昂作专业参观。
协助举办国外来展和联展。1978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美国印第安人文物和西部名画家作品展览”“中日货币展览”“日本版画展览”等15个展览,加深了对别国文化的理解。
开展中外合作出版。1976年以来,先后与南斯拉夫青春出版社,日本讲谈社、香港三联书店、日本NHK放送协会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业公司等出版机构联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上海博物馆藏宝录》等12种大型图录和专著。1985年以来出版了出国展览图录28种,图文并茂,既有综合性论述,又有每件展品的具体介绍,有的有几种文本,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选派馆内专家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加强学者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上海博物馆于1980年开始步入国际学术论坛,先后有12人参加了各种国际性学术讨论17次。谢稚柳赴美国参加克里夫兰的“中国古代绘画国际学术讨论会”、钟银兰赴美国参加堪萨斯的“董其昌书画国际学术讨论会”、单国霖赴港参加“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此外,上海博物馆自己组织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有的是结合展览内容组织国际学术讨论,如结合“清初四画僧精品展览”,组织“四画僧绘画艺术学术讨论会”,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香港地区研究四画僧的学者参加,宣读专题论文40篇。
2013年4月3日起,上海博物馆迎来了本年度的首个特别展览“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本次展览由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提供展品,至2013年7月7日结束。
此次展出的艺术作品以刚果河流域历史文化背景而创作,作为穿越中西非大陆的非洲第二大河,刚果河在承载交通运输的历史功能的同时,又使得非洲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交互和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