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图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对于清朝统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和中国疆域版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深厚汉文化传统素养的帝王,重视文化事业,毕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这种收藏又与他对文物的鉴赏、整理、弘传及自己的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显现了他儒雅的生活情趣。
乾隆皇帝不仅致力于收藏,而且重视文物的鉴赏,常在文学侍从、内廷画家陪侍下阅赏品鉴,作为政务之暇的消遣。乾隆皇帝艺术修养甚高,精于古物鉴赏,对于收藏的书画及工艺珍品进行过认真的鉴评。阅赏钤印是乾隆帝的喜好,故宫藏的很多传世书画精品上都钤有乾隆的玺印。乾隆一生拥有过的玺印远远超过他曾钤用过的玺印,据统计,乾隆一生共治玺印1800余方,钤用过的也有千余方,是历史上留下印迹最多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对古玉的鉴别水平很高,对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写有《御制玉杯记》,记载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经过及做旧方法。这种方法给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准确鉴别古玉的真赝。
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82岁的黄公望画成生平最重要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卷。这幅画卷为纸本水墨画,在清顺治年间不幸遭遇火厄,分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卷,360余年间各自流传。流传的《富春山居图》有构图完全相同的两卷,一为题赠郑无用师的《无用师卷》,另一为落款“子明”的《子明卷》。两卷于乾隆时期先后进入内府。乾隆帝误辨《子明卷》为真,《无用师卷》为仿本,引发后世诸多讨论。
鉴与赏是分不开的。乾隆皇帝的阅赏活动在他的诗文中也有充分的反映。除诗歌之外,乾隆皇帝在书画上题跋更多,仅《快雪时晴帖》就在49年中题跋达73处。对于许多工艺珍品,他也常有题跋和题诗刻在其上,例如御题官窑葵瓣口碗、御题剔红《百花图》长方盘、御题尤侃雕犀仙槎杯等,或记叙文物的收藏经过,或抒写感想,反映了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
乾隆皇帝对于收集的许多珍贵法书名作,不仅自己摹写欣赏,还热衷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命令于敏中、梁国治等大臣组织刊刻了《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等供给普通士人临摹之用。
宫廷的收藏,自然是作为君主法统的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但是,这些文物毕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记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辛亥革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这些文物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