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价值连城。现在收藏青铜器的没有收藏瓷器的多。大部分的青铜器是地下出土的,农民挖土的时候有可能会挖到。古代特别是商代的生活特点,往往是碰到结婚生子都要祭祀的,祭祀祖先,所以我们可能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挖到青铜器。1975年,我是考古队队长,那时候湖南的一个农民写了一封信给我,我就跑到他家里去。结果我一看,吓了一大跳,他家里放了一件很大、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是种树挖坑的时候挖出来的。当时他刚挖出来的时候,把这件东西拿去烧,结果怎么也烧不坏。我就跟他说这是一件商代的器物。当时的农民还没有收藏的意识,这件铜器重五斤,他就想按照当时一块五毛钱一斤的铜价卖出去,卖七块五毛钱,我说这样不行,我出三十块钱。当时陪我一起去农民家里的公社秘书说:“熊队长,你这个价格给高了。”最后我给了他十五块钱。回来之后,我就把这件青铜器捐给了博物馆。这件东西应该说是目前为止国内比较完好比较少见的,按照现在的价值来算,至少值几千万。
在湖南有一件猪樽,是一件青铜器公猪,也是国内仅有的一件,五十多斤重。这件青铜器也是农民造房子挖地基挖出来的。这是80年代挖,当时只值四五百块钱。这件东西现在也是价值几千万的宝贵。青铜器收藏,只要收藏的是真的,这件东西就价值连城。1922年,在湖南桃园县的一条河旁边,两个农民挖出来一件铜器。挖出来之后两个人分,但是放谁那里谁都不放心,结果一个拿上面的盖子,一个拿下面的身子。后来,拿身子的这个人又把这件东西卖给了一个湖北人,卖掉以后,结果这件东西辗转了几次,卖到了英国伦敦,一个日本人他又在伦敦市场买回去放到了东京。因为这个缺了一个盖子,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到他家看到这件东西的时候说,这个青铜器不错的,问在哪买的,他说是伦敦买的,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就说这个盖子好像在湖南省博物馆。当时我是馆长,于是这个人就给我写信了。我量了一下盖子的口径,跟在日本的那个正好是一对。于是他又请我到他家里去,我看器形、文字、纹样、工艺等,证实这个是真的。2001年的时候,他把这件东西拿到美国去拍卖,卖了900万美金。去年,买下这件东西的主人知道盖子在湖南省博物馆,于是又给我们写信,想把这件东西卖还给我们。我们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7亿人民币。
怎么收藏青铜器。收藏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你什么都不懂去搞收藏的话就是大海捞针;其次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不要你搞收藏,不能买了一件东西却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每个朝代的特点都不一样,自然收藏的东西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有一点理性也非常重要,你要权衡买这么一件藏品会不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如果是倾家荡产搞收藏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适宜的钱才能来做收藏、搞爱好,因为有些东西买进来之后不一定卖得出去。买东西的时候,最好是请专家或者行家指导一下。一方面可以看下这个值多少钱,另一方面可以帮你看下这件东西能不能买卖,有些出土的是不能买的,接下来就是帮你看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同时制作工艺也要考究一下。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几千块钱可能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上万,甚至几十万的东西的时候就一定要请有良心的专家帮你看一看。所谓良心专家,就是讲真话的人。
收藏青铜器,大家一定要对你想收藏的物件好好研究,首先要看物件的器形(器物的形状),就像看人一样,多少年龄、什么职业,看多了之后就看得出来,器形也是一样。一些器物有些年代是没有的,有的商代有,到西周就没有了。第二个是看物件的纹制,也就是花纹、纹饰,每个时代的纹饰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商周晚期的青铜器有三重纹饰,而到西周以后,又只有两重纹饰,所以要看每个时代的纹饰变化特征。商代的很多青铜器有饕餮纹,但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饕餮纹就没有了。第三,要看铭文,商代很短,而且有笔锋,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就不是很多,有的只有四五个字,而到了西周又有了新的变化,文字都很长,用来记载故事,比如周王赏了大臣多少田地等。第四点要看物件的制作工艺,因为以前的都是手工做的,和机器做出来的是不一样,这个看多了就会分辨。还有一个是看修饰,北方的青铜器和男方的青铜器就不一样,长江之南,包括浙江在内是酸性土壤,而北方的土壤属于碱性土壤,埋在北方的青铜器起锈的话一般是有红斑,而南方则是绿色的,而且青铜器在南方的水里面,和氧气隔绝以后,表面就不会氧化。这些都是看得多、摸得多、研究得多就可以分辨出来的,手感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很多仿造的东西,河南洛阳、南阳仿造铜器是比较多的。还有一些仿造出来几不像、稀奇古怪的东西,他把几个朝代的东西或者不用地区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大家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现在做青铜器收藏,一个是爱好,通过收藏之后看点书、查点资料来陶冶情操,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投资,通过淘一些较好的物件来升值。第三个方面来说收藏青铜器还可以用来作为家传,中国人有个习惯,人年纪大了之后,总会留点东西给下一辈,因此在收藏的过程中找到一件比较好的就可以作为家传之用。